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全球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05-15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全球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5月13日在北大秋林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利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杜伦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学理工学院、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参会方式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实验室的成立,并围绕“全球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重大课题与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来自全国人大和中国商务部、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学术期刊、智库等单位的200多位官员、研究人员和师生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主持。

大会场景

张海滨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首先代表学院致辞。他向出席会议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各类风险内外交织、相互关联和连锁反应。国际关系学院成立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是国关学院学科建设、特别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全球风险的协作和前沿研究、寻求创新数字全球治理方案,融合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方法来识别、监测、预测、预防和管理关键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风险。风险政治,而非政治风险,是用政治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问题。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成为一个面向国内外专家的开放性创新性平台,推动综合安全理论研究和全球风险政治分析。最后,他对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在实验室筹备和建立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唐士其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和社会科学部对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成立暨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国内外嘉宾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研判、评估、协同和责任机制,提高风险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能力,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保驾护航。因此北大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成立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强世功强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的外溢性使得思考风险问题时不可能再限于单一国家,而必须从全球视野入手提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世界上科技、金融、地缘政治等各类风险都日渐演化成为政治问题,缺乏信任和相互恐惧是全球风险的重要来源。这些主客观的内外因素交织叠加,要求看待风险问题必须采取全球的、长远的、跨学科的视野。他表示,北京大学积极推动新文科和数字人文建设,大力支持建设文理工交叉的文科实验室,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后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发展,期待实验室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产出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为国家和世界有效应对全球风险贡献北大方案和北大智慧。

强世功教授致辞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安德鲁·马丁(Andrew D. Martin)教授为会议发来了视频贺辞,称赞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成立是北京大学致力于科研创新,寻求应对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球风险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相信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将成为全球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寻求创新解决全球紧迫和深刻问题的宝贵资源。他将持续关注实验室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并期待未来有机会访问实验室。

安德鲁·马丁院士视频致辞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召集人、光华管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光华博雅特聘教授张志学在致辞中指出,实验室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学术社群,他期待全球风险政治实验室以科学的方法、实验的范式来探讨当前国际面临的严重风险问题,实现对现象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他相信,结合理论建构、大数据、调查等多种方式,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发展将会不断丰富我们对国际政治和全球风险的认识。

张志学教授致辞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Weatherhead University教授加里•金(Gary King)在视频致辞中热烈祝贺北大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成立,并热情邀请实验室加入由全球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组成的共同体--Social Science One。他分享了自己创建哈佛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亲身经历,强调杰出的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共性在于真正形成学术社群,通过搭建平台助力学者的研究工作,从而汇聚人才。最后,金院士强调了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并真诚期待哈佛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北大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在未来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

加里•金院士视频致辞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尼豪斯全球化与治理中心主任、B. C. Forbes教授海伦•米尔纳(Helen V. Milner)在视频致辞中希望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与美国相应的研究机构、尤其是她领导的中心开展研究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气候变暖、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紧迫而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并发展思想、概念和方法去评估这些风险。她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家间可以合作加强而非削弱彼此的安全感、避免陷入安全困境。

海伦•米尔纳院士视频致辞

  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基金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欧洲EITM项目主任、德国曼海姆大学教授托马斯·昆尼希(Thomas König)热烈祝贺实验室的成立,并表达了对实验室研究任务和方法的高度赞赏。他指出,跨学科协同工作不易,原因在于学科专业化与协同工作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他希望看到实验室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克服因战略互动和网络化复杂博弈给风险评估中带来的巨大挑战。

托马斯·昆尼希院士视频致辞

  美国美利坚大学大数据科学中心主任、Political Analysis 主编、The Society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前主席、美利坚大学杰出教授杰夫•吉尔(Jeff Gill)称赞实验室的成立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他认为,21世纪是数据的世纪,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这是将计算社会科学应用于全球风险、政治不稳定问题研究的最重要时期。随着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悄然发生,他相信北大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的成立将有助于各界人士理解世界政治和全球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杰夫•吉尔教授视频致辞

  剑桥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系讲席教授豪尔赫•韦努埃拉斯(Jorge E Viñuales)称赞实验室的成立恰逢其时,其研究主题在当今尤为重要。世界处在发展的关键十年,信息技术的演化日渐改变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同时不平等也日渐加深。他认为,世界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机已然成熟,而运用数据、构建模型在转型研究中极具潜力,尤其是面对可持续的转型问题。他期待未来与研究室有更多交流合作,也将持续关注实验室产出的研究成果。

豪尔赫•韦努埃拉斯教授视频致辞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全球研究院全球数据中心主任朴俊熙教授(Jong Hee Park)在致辞中表示,这一跨学科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令人兴奋的新倡议,展现了北京大学对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可持续的世界的远见卓识与承诺。他认为,我们当下面临的全球风险复杂且相互关联,因而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方可解决,期待实验室的成立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大重要助力。

朴俊熙教授视频致辞

  大会致辞环节结束后,举行了热烈的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揭牌仪式,并为“全球风险政治定量斗士”(Quantifighters)颁发荣誉证书。

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揭牌仪式

北京大学“全球风险量化斗士”荣誉证书颁发仪式

  上述仪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向与会嘉宾全面系统介绍了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她首先感谢学院的信任与同仁的支持,然后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使命和任务以及建设历程和未来构想。她认为,当前风险与政治深度交织,并已经构成了政治话语重要的部分,使得学科的传统分割和范式框架解释力和预测力减弱,亟需探索新循证全球治理模式。实验室未来将聚焦全球风险政治理论研究、具体议题研究、数据和方法研究、决策和政策研究等四大方向,追求以跨学科、基础和应用并重、大胆创新、由科学精神和社会使命驱动为特色的研究。庞珣表示,实验室的建设任重道远,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参与其中,汇聚各种力量和智慧来构建新一代风险、安全和韧性框架,服务于国家、市场、社会和个人在高度不确定时代的安全和福祉。

庞珣教授向大会介绍实验室

  随后,大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担任主持人。

王勇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唐士其以“综合安全:风险的反向界定与政治逻辑”为题作书面发言(《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代为宣读)。基于安全的概念性反思,他提出用风险而非威胁或危险作为对立物来反向界定安全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安全理论的构建尝试,探讨综合安全的需求和议程,运用综合安全的框架重新审视安全困境。

唐士其教授作书面主旨报告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何茂春以“国际关系风险的假象与机遇分析”为题发言。他首先区分了风险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继而指出风险研究要抵进真实风险的数据、抵近事情的真相和变化的原因,同时由于风险的人造性,也要抵近人心。尤为重要的是,风险研究不应该仅专注于风险规避和风险治理,还应该研究如何在风险中抓住机遇、奋发有为。

何茂春教授作主旨报告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吴心伯以“探索中美博弈的边界”为题发言。他指出,中美关系的演变速度远超预期,由于趋势性和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显著改善中美关系并不现实,真正迫切的任务是界定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风险相较挑战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有助于战略性沟通。

吴心伯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席天扬教授以“国家治理指数的建构逻辑”为题发言,展示了他的团队正在进行中的一个研究,通过对现有治理指数的复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重要,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治理评估的偏差,这些偏差体现出指数体系的背后是关于治理模式的价值定义,凸显了以中国自身治理经验和模式为基础来构建评估指数新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席天扬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李勇教授也向大会发来了学术演讲视频,报告他的团队对假设检验中p值滥用这一严重问题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将被视为在假设检验理念上相互冲突的贝叶斯和频率派路径相结合,达到避免P-Hacking问题的目的。

  下午的会议分为三个平行举行的主题学术讨论会。分会场一的议题为“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与数字全球治理”。研讨会先后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袁正清点评。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八位嘉宾先后作发言。赖华夏老师从运用方式、研究历史以及研究议题等方面总结了国际经济法的量化研究,认为在收集数据时,应更加注重反映和尊重国际法的学科特性和学科逻辑。陈兆源老师的研究聚焦于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武装冲突的影响,发现中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吴限博士主要分析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会(SWIFT)作为“金融核武器”的破坏力从何而来,并追踪了美国将SWIFT变成制裁工具的历史过程。刘琪博士以“全球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网络中的道德风险”为题,论述了在防范“公共劣品(public bad)”的全球安全网中,责任和义务的不平衡分布可能导致处于网络越边缘的国家具有更大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而中心国则会容忍这种风险而不是用强制方式来管控网络中的道德风险。漆海霞老师提出,全球化进程使得“风险”的内涵和扩散速度不断增加,国际关系视角下风险分析的独到之处在于客观的同时也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左希迎老师以“自由秩序、非西方崛起与全球地缘对抗”为题,指出后冷战时代美国收获霸权红利的同时也让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处于深刻的挑战中。杨原老师认为,在国家间的战略互动中,理性决策者会对是否进入最终的博弈做出自我筛选,对自选择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测全球政治风险尤其重要。曹玮老师对美国与盟国政策一致性的多边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战略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超出了双边博弈的范畴,形成高阶效应。

分会场一“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与数字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场景

  分会场二的议题为“全球风险治理的数据与方法”。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卢晓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曼海姆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学理工学院的十位嘉宾先后发言。陈济冬老师主要探究了城市治理中的政府回应性与公众对大数据科技的接受度,并发现政府回应度增加了公众在当下和未来对于健康码的接受度。黄晶老师基于投票数据分析,探究联大中的国家联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分析国家联盟的议题维度。王熙老师通过高频信息来预测低频信息,发现当宏观数据量足够大时,文本信息数据对于实时GDP预测的作用较小。周羿老师主要探究了国际关系中政治分野的网络结构特征和时间趋势变化,认为1980-2019年期间,最大派系包含国家增多,世界似乎呈现一体化趋势,但同时派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比例下降。张扬老师分享的是关于网络舆论事件是否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发现网络舆论的谴责对象主要是民众自身、专家和媒体,而政府公信力并未因此受到重大影响。埃申维克老师研究了第二次投票资格是否会降低民众的民粹主义态度,并发现第二次投票资格对高技能选民民粹主义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低技能选民的支持会有所减少。特劳姆勒老师主要研究战时性暴力经历对于受害者参与公共事务的影响,发现害者并不会因为这种耻辱经历而规避公共事务参与,反而会积极应对社会耻辱感与受害经历所带来的挑战。布吕赫老师介绍了监督学习方法在政治文本跨领域主题分类中的应用,认为尽管不同主题的准确率有很大差异,但研究中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总体来说准确地匹配了议会辩论中的主题。雷达老师分享了其两项研究,其一是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土耳其实施封锁隔离政策对民众对难民情绪的影响,其二是探究如何测量推特上社会运动的资源调动程度。刘力成博士的研究运用用贝叶斯方法来降低用由于不可观测的干扰项对因果推论分析结果带来的敏感性,他发展的方法适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常见而重要的长面板观察性数据。

分会场二“全球风险治理的数据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场景

  分会场三的议题为“全球气候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徐沁仪主持,来自外交学院、北京语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等机构的七位嘉宾进行了热烈研讨。分会场播放了英国剑桥大学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娜齐亚•明兹•哈比卜(Nazia Mintz-Habib)教授的视频致辞。董亮老师以“气候危机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题,分析了全球气候危机的背景、中美气候合作及其对气候进程的影响。胡王云老师主要关注“多学科视角下SDGs治理中的风险”,认为风险政治将风险置于世界政治的语境中,是否风险取决于不确定性是否可接受,并将风险控制力和接受度相结合构建了对政策和行动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框架。杨秀老师主要研究了“城市生命线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与对策”,指出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力量,但城市生命线本身已经面临巨大风险,需要全方面提升能力建设。郭虹宇女士研究了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融资的机遇与挑战,认为需要采取新策略支持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张晗老师以“国际碳定价体系构建的前沿趋势与中国参与”为研究议题,认为碳定价类型包括显性的碳税价格政策与隐形的碳市场数量政策等两种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设计。

分会场三“全球气候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场景

  此次大会学术气氛浓郁,受到校内外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平行分论坛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们场外排队等座的热烈场面,盛况空前。

  平行学术讨论会结束后,大会进入闭幕式环节,庞珣教授从学术层面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张海滨教授代表学院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和会务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全球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至此圆满落下帷幕。

大会嘉宾合影

 

  撰稿:高婧雯

  摄影:李香花、熊婉婷

  责编:庞珣